建德之家 - 99 https://www.jdzjw.com/author/1/ 99 鹤彩航空飞行营地开业 https://www.jdzjw.com/202505/hecaihangkongyingdi.html 2025-05-02T06:23:57+08:00 5月1日,带着俏皮涂鸦的蜜蜂3C轻型运动飞机、阿若拉轻型运动飞机相继划破长空,游客在千米高空中感受着风驰电掣的快感和360°俯瞰山水的震撼。同时,热气球升空、精彩的航模飞行表演也吸引了众多航空运动爱好者和游客朋友前来参观体验。鹤彩航空飞行营地位于建德市梅城镇千鹤村,毗邻严州古城,总用地面积92.71亩,营地内建有一条600m*20m的跑道、直升机固定翼停机坪、停机库,飞行员之家、停车场等配套设施齐全。作为“航空+体育+文旅”综合性场所,营地主要以轻型运动飞机为核心,提供飞行体验、执照培训、竞赛表演、休闲娱乐、科研试飞、eVTOL示范运行等服务,同时还承担航空运动知识普及功能。在此,游客和航空运动爱好者们可体验轻型运动飞机飞行体验、空中观光等特色项目,以全新视角游览严州古城等景点。鹤彩航空飞行营地由建德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谋划、建德经开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实施建设。该营地的建设既是建德完善地面基础网的创新之举,更是建德分类管理航空器,打造“通用航空器与无人航空器融合运输场景”的必然之举。开营后,将打通梅城、寿昌两座古镇的空中通道,与建德千岛湖通用机场形成呼应,在提升当前建德千岛湖通用机场的运行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建德5700平方公里空域的使用率,是完善建德低空经济“新基建”体系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营地的后续发展有利于开拓“低空+文旅”消费市场,打造“价格亲民体验丰富”文旅载体。通过打通梅城、寿昌两座古镇的空中通道,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游玩体验和全新视角,为航空爱好者提供众多体验项目,为航空学飞者提供优异的理论和技能教学配套。同时,也将常态化举办赛事和活动,推动低空经济向着多元化发展,为建德空中全域飞起来、热起来夯实基础。 黄泥墩村杭衢高铁安置房通过验收 https://www.jdzjw.com/202504/huangnidunanzhifang.html 2025-04-26T10:52:23+08:00 4月24日,在历经近21个月的全力奋斗后,新安江街道黄泥墩村杭衢高铁安置房顺利通过了竣工验收。新落成的安置小区内,健身、儿童游乐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同步实现人车分流、智慧安防全覆盖。据了解,该处安置房项目主要是为了安置杭衢铁路建设沿线征迁农户,总投资34465万元,由市城投公司负责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2358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4236.3平方米,有7栋高层住宅、房源466套,地面、地下停车位共539个,非机动车位905个。市城投公司工程管理部工作人员表示,接下来将配合属地做好安置房选房分房安置工作,让居民早日入住。之后市城投公司还将做好小区周边环境、配套道路的施工,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 建德美景:青云桥 https://www.jdzjw.com/202504/qingyunqiao.html 2025-04-26T10:33:51+08:00 大洋溪起源于大洋镇新源村塔坦岭,两岸崇山峻岭,原生态保护较好,溪中石斑鱼成群,两岸种有大量果树和景观树!许多人来到新源村,第一个要去看看的便是“青云桥”!整座桥身用石块堆砌而成,横跨在大洋溪上已静静地守候了200多年~ 叶润华的故事 https://www.jdzjw.com/202504/yerunhua.html 2025-04-14T07:18:35+08:00 对于寿昌人来说,1939年的清明节格外令人悲伤,因为就在这年清明的不久前,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好男儿叶润华。叶润华是寿昌乡绅叶诰书的次子,1914年出生于寿昌新街。在父亲的亲自教导下,叶润华从小就熟读孔孟之书,之后入屏山小学接受现代教育,课余沉迷于《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等“闲书”。有一年的“二月十”庙会,寿昌城隍庙里演《岳母刺字》。叶润华看完戏回家,非得要母亲在他的背上也刺上“精忠报国”四字。母亲说他看戏看傻了,父亲走过来,拍了拍儿子的背,说:“背上刺不刺字不要紧,重要的是,要把这四个字刺在心里。”小时候的叶润华,是个“顽皮”的小男孩。在学校里,他喜欢与那些好打抱不平的同学玩,遇到看不下去的事,就要出面“管”。有一次,也是因为看戏。有个在县里当点小官的人在戏场里专门安了个小台,供自己和家人看戏。这个小台非常碍眼,旁人敢怒不敢言,叶润华和他的小伙伴们硬是把它给推翻了。这件事,让所有在场的人对叶润华刮目相看。1930年,叶润华的父亲叶诰书去世。临终前,他嘱咐大儿子叶润石,要肩负起长兄的责任,把家经营好,把母亲照顾好,把弟弟养育好。也许是小时候“闲书”读多了的缘故,加上父亲的去世,叶润华的“顽皮”劲是越来越大了,课堂已经关不住他那颗好动的心。在哥哥的安排下,叶润华先是进了严州中学读书,可是不到一年,就不肯去了,哥哥只好把他转到湖州的安定中学,结果也是一样。后来,叶润华是金华高中、杭州高中,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转,也都是没有读完就随意离去,而且花钱如流水。有一次,哥哥责备他,他居然说:“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项羽小的时候不是也不喜欢读书吗……”弟弟的这一番话,敲明白了哥哥的心。他果断地把弟弟送进了浙江省警官学校。省警校的校长姓赵,叫赵龙文,义乌人,胖胖的,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曾在中学当过国文教师,和现代作家郁达夫是好朋友。但他的骨子里却是个武人,所以,没过多久,赵龙文就辞掉了中学教员的职务,到杭州任城市警察局长,再后来又到浙江省警官学校任校长。赵校长经常和学员们讲岳飞、文天祥的故事,他个人非常崇拜抗倭英雄戚继光。叶润华是赵龙文在警校发现的人才之一,之后一直带在身边。他说:“在军事方面,润华进步最快,亦当最有成就。”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1937年“七七”事变,华北危急,日寇的铁蹄一步紧似一步踏进国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期间,在哥哥的安排下,叶润华娶淤堨(今属更楼街道)女子郑桂英为妻,生下一子,孩子出生不久就得病夭折。妻子郑氏受到打击,也患病逝去。心灰意冷的叶润华,离开家乡,再次投身到赵龙文的麾下。在军中,他认识了有现代花木兰之称的杭州女子严秀峰,两人一见倾心,但相互始终未吐真情。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十一天后的12月24日,杭州、富阳同时沦陷,富阳县政府不得不迁到富春江南岸办公。1939年3月,日军发动南昌战役。为配合南昌之战,驻杭日军第22师团向国民党第三战区部队发起进攻,其目的是牵制国民党部队不向南昌增援。因此,东洲岛战役打响了。东洲岛是富春江上的一座沙洲,位于富阳县城东,面积20多平方公里。1937年底,日军侵占富阳县城后,因缺少渡江工具,富春江就成了敌我双方对峙的一条天然屏障。东洲岛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军民抗战的前沿阵地。如果东洲岛失守,萧山、绍兴、诸暨,甚至浙江战时的政治文化中心金华都会受到威胁。东洲岛的驻防部队是浙江省国民抗敌自卫团第一支队,总兵力2000余人,司令就是叶润华在省警校时的校长赵龙文。叶润华在这支部队中担任迫击炮中队队长。说是迫击炮中队,其实只有一门迫击炮,而且炮筒陈旧,炮弹也十分有限。1939年3月19日到20日,日军连续向东洲岛开炮,力图摧毁我军防线。21日拂晓,日军借着蒙蒙江雾,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从紫沙、浮沙两个渡口强行登陆。在我军的顽强抵抗下,日军的进攻被一次次打退。恼羞成怒的日军,居然拿出了他们的看家伎俩——施放毒瓦斯,然后在炮火的掩护下,继续向紫沙、浮沙两个渡口进攻。大队长田钟璜和政治指导员张文纪从容指挥,足足抵抗了五个多小时,终因毒气中毒及伤亡太重,大队长和指导员相继负伤。总部下令由迫击炮队担任掩护任务,其他人员先撤出战斗,退到江南。在中队长叶润华的指挥下,迫击炮队向冲上来的日军连续开炮。等到其他人员都撤出战斗时,叶润华和他的迫击炮阵地已渐渐被日军包围。一个跟随叶润华多年的赵班长眼看情势不对,劝叶润华撤退。叶润华对赵班长说:“没有上级的命令,无论如何都不能撤退。”话音刚落,日军已经冲到阵地前。叶润华带着传令兵吕龙虎和勤务兵张承材,朝着敌阵猛烈开炮。只因炮火实在有限,大股日军潮水般地冲进了阵地。叶润华手持驳壳枪还击,日军用机枪朝他扫射。叶润华头部中了两枪,钢盔被打了个大窟窿。他那高大的身躯倒在了阵地前。与他一起倒下的,还有他的传令兵吕龙虎和勤务兵张承材……这一年,叶润华26岁。硝烟过后,退到江南的士兵听说叶润华还没有回来,又派人前去接应,因天色已晚,无果而返。半夜里,一名士兵化装成轿夫冒着生命危险,潜往阵地,终于找回了叶润华的遗体。自卫团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战术。22日深夜,我军兵分三路,一路北渡富春江,直插凌家桥附近,切断日军电话线;另外两路分别迂回到东洲岛的东南和西南;政工队员则深入村庄,发动民众支前,参加救护伤员。与此同时,驻守在富阳城西侧的第192师也向城内日军发起攻击,进行牵制。23日凌晨,军民全线出击,日军顾此失彼,不敢再战,只得狼狈逃回富阳县城。下午1时,东洲岛完全光复。东洲岛保卫战历时50多个小时,最终以日军失败我军胜利而告终。这次战役,既是日军占领杭州后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是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次大捷,这让中国军队与日军隔富春江对峙的局面更加巩固,也增强了浙江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听闻消息后,特意从重庆赶到浙江,慰问抗日将士。当时的媒体也对东洲岛保卫战作了长篇报道,对叶润华等人的牺牲深表哀悼,民国近二十位政要为烈士叶润华题辞。叶润华牺牲后,赵龙文在富阳大章村主持追悼大会悼念叶润华等人,然后让人把叶润华的灵柩运回家乡,并电令富阳、桐庐等沿途各地务必予以通行方便。一些乡镇还特设灵堂、路祭,祭奠英雄。身在金华的严秀峰女士听闻叶润华牺牲的消息,悲痛万分。1941年,严秀峰与他人结婚,并去了台湾。1995年,在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严秀峰老人回到叶润华战斗过的富春江畔,出资三万元,在白鹤埠头建了一座东洲保卫战纪念亭,以怀念那些在战争中阵亡的战友们。——这是后话,放下不表。叶润华的灵柩运回了寿昌。4月8日,叶润华追悼大会在南门广场举行。这一天,寿昌城万人空巷,南门广场庄严肃穆,人们臂戴黑纱,胸佩白花,列队整齐,人群中,还不时传来啜泣声。县长徐雄飞致悼词,只见他缓步走到叶润华的灵柩前三鞠躬,然后转过身来,面向人群,用几近哽咽的声音说:“今天,我们在这里沉痛悼念寿昌人民的好男儿叶润华先生……”叶润华的兄长叶润石垂首立于人群的前头,他的双眼早已没有了泪水,胸中充满了对日寇的深仇大恨。追悼大会结束后,叶润华的灵柩在兄长叶润石的亲扶下,在全寿昌人民的护送下,运抵寿昌城东大塘边安葬。一代忠勇,终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土,与家乡的青山绿水永相伴。如今,我们可以告慰英烈:山河已无恙,祖国欣欣向荣。 “八三”洪水往事 https://www.jdzjw.com/202504/83hongshui.html 2025-04-14T07:15:26+08:00 近日读建德市政协编纂的《“八三”洪水纪实》,从中找到了一些儿时的模糊记忆。如今,曾亲历过这场洪水的96岁的老父亲已卧床不起。因我们兄弟五人都有各自的工作,便轮流在父亲床前陪护。总想着待到哪天他精神好些,可向他了解记忆中一些别样的“八三”洪水往事。清明寒春宜养眠。在这个微冷的夜晚,我陪伴着老父亲,为他擦洗身子,抱他躺进暖烘烘的被窝,随后在床边坐下,陪他聊天。看他精神还不错,话题不知不觉就转到1972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八三”洪水。似乎洪水的冲击力还在,父亲一下打开了话匣子,思路清晰。也许,他的心仍被当年那场洪水深深地震撼,对抗洪抢险干部群众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他说,那场洪水之大,前所未闻。溪口村的民房全被淹没在水中,多人被湍急的洪水冲走,大片房屋倒塌,损失惨重。就连供销社和大队仓库,也没能逃过被洪水冲毁的厄运。面对汹涌无情的洪水,当地村民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洪救灾的行动中。我好奇地问父亲:“在那场抗洪救灾中,您都做了些什么?”父亲平躺着的身子一下挺直了,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时,我当大队干部,第一时间组织带领清潭村30多名社员前往溪口村支援抗洪。队伍里还有5个女同志,别瞧她们是女同志,干起活来那叫一个勇猛,她们做起特别在行的活来,丝毫不输男同志。”他接着说,支援队伍到溪口村后,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抗洪救灾工作中。大家分工明确:女同志主要负责清理被淹房屋里的淤泥,冲洗家具和各类物品;男同志则忙着转移和整理被淹的大件物资,干需要大力气的活。父亲带着7名身强力壮的社员,一头扎进被洪水冲垮的仓库。稻谷浸泡在浑浊的水中,有的已经开始发芽。大家争分夺秒,将稻谷清理出来,冲洗干净,然后一担担挑到高地晒场晾晒。因为他们的及时支援,溪口村的粮食得以保全,村民们的口粮有了保障。在溪口村起早摸黑地干了3整天,支援队的成员们每天自带中饭,不拿一分钱工资,也不计任何工分,纯粹是义务劳动。他们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与洪水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种精神,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独有特质,在当下依然具有强大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不眠的春夜里,父亲娓娓道来,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情绪也格外激动。我静下心来,静静地听。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抗洪往事,仿佛在我眼前徐徐展开,犹觉滚滚浊流、惊涛骇浪就在眼前。父亲讲述着旧日往事,犹如干了一天重活,身体疲软,精神疲惫,继而渐渐松弛,慢慢地入睡了……伴随着父亲的鼾声,我对那个时代的热血与担当,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敬意。父辈们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明白,岁月也许无情,但文字却能穿越时空!在夜的寂静中,我写下了这篇短文,作为人生旅途中的印记。(作者:徐慎荣) 立杆新方式:无人机吊运12米电杆 https://www.jdzjw.com/202503/584.html 2025-03-26T20:25:11+08:00 3月26日,在寿昌镇卜家蓬村的农田上空,一架载重能力达260公斤的工业级无人机发出沉稳的轰鸣,随着地面操作员在控制屏上输入精准坐标,无人机稳稳吊起12米长的复合材质电杆,在离地50米的空中划出优美弧线——浙江省首次无人直升机电力立杆作业拉开帷幕。卜家蓬村拥有2000余亩农田,以往,传统立杆方式易对农田庄稼造成大面积破坏。“现在这‘铁蜻蜓’吊着电杆从天而降,连田埂都没碰到。”正在田头观摩的种植户李德发感慨道。与此同时,无人机操作人员和辅助人员密切观察杆洞位置,经过20分钟的紧密配合,10千伏电杆稳稳插入杆洞。无人机驶离后,地面施工人员迅速完成电杆扶正和回填工作,最大程度减少对农作物的损伤。国网建德市供电公司寿昌供电所副所长童俊介绍,长期以来,人工立杆和机械立杆是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手段。然而,在高山陡坡、台风洪涝等特殊地形、天气条件下,传统吊装设备难以进入,这样的立杆方式存在耗时耗力、安全隐患大等问题。相比之下,使用无人机吊装电杆操作简便,可远程操控,避免了施工人员进入危险区域作业,保障施工安全的同时,提高了80%的作业效率,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 2024年度浙江省和美乡村达标村名单(建德) https://www.jdzjw.com/202503/2024hemeixiangcun.html 2025-03-24T20:02:00+08:00 2024年建德市以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为引领,全面实施《打造“幸福宜居、和美共富”五年行动计划》,围绕和美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第三批省级未来乡村(里叶村、绪塘村、山峰村)创建,推进第四、五批未来乡村申报,认定省级和美乡村达标村115个;建成杭州市级“莲乡古村”“十里寿昌江”精品线路,串联农旅资源形成示范带;实施农房改造1723栋、杆线序化13个村、村道提升60个村,创新推广“人人都是保洁员”机制,村级保洁成本降低30%;推进新叶村等重点古村落保护。特色亮点上,首创“全民保洁”长效模式获省级认可,大同镇“五好两宜”试点探索产村融合路径,经验全市推广。[scode type="blue"]新安江街道:新蓬村、黄泥墩村更楼街道:黄岙村、岩源村、洪宅村、桥岭村、于合村、骆村村莲花镇:莲花村、昴畈村乾潭镇:邵家村、乾一村、骑龙村、万龙村、沛市村、陵上新村钦堂乡:庙前村、谢田村李家镇:新联村、李家村杨村桥镇:徐坑村、梓源村、龙源村、长宁村大洋镇:青源村、里黄村、大洋村、江东村大同镇:朝阳村、黄家村、镇源村、黄山头村、徐韩村、胡村源村、富塘村、盘山村、郎家村、劳村村、上马村、禹甸村航头镇:溪沿村、东村村、罗源村梅城镇:南峰村、葛家村大慈岩镇:李村村、双泉村、陈店村、檀村村寿昌镇:周村村、童家村、山峰村、乌石村下涯镇:下涯村、春秋村、丰和村三都镇:樟村畈村、绿源村、三江口村、马宅村[/scode]建德和美乡村建设以“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为核心,推动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既重塑乡村风貌、传承历史文脉,又激活资源禀赋、拓宽增收路径,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重要载体,深化人居环境全域提升,打造“五共”示范片区,通过和美乡村建设持续缩小城乡差距,绘就“村美民富、各美其美”的新时代乡村画卷,为全域共富提供建德实践。 351国道建德段项目情况 https://www.jdzjw.com/202503/351guodao.html 2025-03-24T19:59:00+08:00 351国道兰溪马涧至建德大慈岩段工程(建德段)。项目估算总投资为2.45亿元,工程全线位于建德市大慈岩镇境内,主线起自兰溪市与建德市行政分界处的里叶村回回塘自然村附近,沿建德回回塘、里叶北侧后转西南布线,经陈岭脚,在陈店村南侧接回原351国道【S316(龙葛线)】,终点位于建德市与龙游县行政分界点,与351国道龙游横山至开化华埠段起点顺接。建德段路线全长约3.11公里,建设标准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4.5米。目前路基、桥梁、涵洞工程已全部完成路面工程完成90%、绿化工程完成80%、交安工程完成80%、整体工程预计2024年4月中旬完成。本项目的建设将对改善民生、助推经济发展发挥带动作用,辐射周边,集聚建设。随着351国道的建成,届时将大大加强建德、兰溪两地对外的开放程度和经济交流,将为沿线乡镇发展拓展新空间、新环境、新平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建德哪里可以看樱花? https://www.jdzjw.com/202503/yinhua.html 2025-03-18T21:16:00+08:00 春风十里,不如一场樱花雨。樱花盛开的春天总是让人期待!钦堂乡葛塘村的百亩樱花樱花茶园的百余亩樱花树绽放一抹抹嫣红,奏响了春天的序曲。杨村桥镇长宁村寿昌镇卜家蓬村,就在二月十交流会道路边。寿昌镇大塘边村的桃花也正盛开。 龙源流芳远 https://www.jdzjw.com/202503/longyuanliufang.html 2025-03-01T09:07:00+08:00 1951年溪边村村民领《土地证》合影 叶建强 提供龙源村,位于杨村桥镇北偏西,旧时为龙山乡辖地,因村居龙山乡上首而名之。村中有方、沈、叶、聂、胡、杜等姓住民,方姓为村中主姓,集中居住在溪边自然村。方姓何时何地迁入,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方氏宗谱》被毁而失考,但村民方志宏认为“方姓居溪边村中心位置,该是最早迁入溪边村的住民”。方志宏又认为,龙源方姓,是唐代诗人方干的后裔,他们的祖先自浙江淳安迁入绍兴鉴湖,然后复迁桐庐白云源,因龙源方氏宗祠四德堂原有“白云遗玉”匾额高悬,因此推测,龙源方姓来自桐庐白云源。溪边村方氏宗祠里祠据传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由此可见,方姓迁入龙源时间,大致不迟于明永乐年间,或更早的元末明初时期。龙源吴兴郡沈姓自徽歙迁入,集中居住在沈家自然村。《吴氏宗谱》载:“始迁祖沈福泰,元至大三年(1310)八月十六日生,系御史中丞与求公之孙。至正六年(1346),避兵燹之乱,舍祖宅,至严(州)建(德)十七都龙山源(即龙源),见其山环水绕,阳基幽趣,遂卜筑而居之。”明正德年间进士、江西布政使、严州建德人俞夔,为其作《始祖震安公传》,“福泰,别号震安,临清(今山东临清市)尹,沈畴之次子。貌端,聪明……配本村洪世昌之女操持家务,生长子鸿,次子鹏……”沈福泰于明永乐元年(1403)七月廿四日终,享寿九十有四,墓葬龙山源后山。龙源叶姓、聂姓和胡姓,分别自浙江处州(丽水)青田、安徽安庆等地迁入。朱、张、王、黄等姓住民,何时何地何因迁入龙源,暂无考。龙溪村历史悠久,溪边、沈家、塘蛟自然村曾在不同时期建有不同姓氏的宗祠,但唯有溪边村方氏宗祠里祠尚存。龙溪村原有两座方氏宗祠,村民称其为里祠、外祠,或小厅、大厅。里祠,大约建于明永乐年间。传说,明代有朱姓女嫁与龙源溪边村方姓男,方氏宗祠里祠的建筑材料,皆为当年朱家女儿嫁妆随嫁。外祠,始建年代不详,1964年因火灾毁。1967年于原址建造大会堂,1968年建成,现为龙源村文化礼堂。龙源方氏宗祠里祠和外祠用途不一,里祠用作族人举办“白喜事”,外祠用于婚礼、添丁等“红喜事”。义湖庵殿前放生池现状 胡建文 摄溪边村方圣敬民居等百年以上老宅,已被列入“全国文物普查一般不可移动文物”。方圣敬民居,分别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和同治五年(1866)两个不同时期建造。方圣敬民居前期所建部分,存世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其横梁、立柱、梁托、雀替、挂落等创意和雕刻装饰艺术,细节处处精致。置身宅内,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以及方氏祖先的聪明才智和高等级的审美情趣。塘蛟自然村方发发民居,建于清同治末年,因年久失修,于2022年春被拆除。塘蛟村方樟财民居建于民国六年(1917)。如今龙源村百年以上老宅,尚存五幢。龙源有庵名义湖。义湖庵旧址,位于塘蛟自然村塘蛟水库大坝东北方义湖山之巅大凹处。与友人结伴登义湖山探访义湖庵遗迹,其念之久矣。日前,约了友人逆山涧溪流而上,山路平缓,并不索力,一炷香工夫,同登义湖山顶。如今庵堂山门已毁,但通往殿堂的石步道隐约可见,明万历年间石刻字样清晰可辨,清同治年间功德碑尚存,光绪年间大和尚坐化塔犹在,放生池泉水尚未枯竭。那一段残破的庵堂围墙墙基卧于荒草间,静静地,宛若沉睡……原庵堂坐北朝南,正殿供佛祖如来。放生池位于殿前,池中有鲤鱼游弋。义湖庵池中鲤鱼与众不同,其身一侧红色一侧黑色。传说有人从池中窃取鲤鱼欲煎而食之,但在盖锅之后鲤鱼不翼而飞,之后发现义湖庵放生池中的鲤鱼,竟然是一侧红色,一侧是煎焦了的黑色。百姓传颂,鲤鱼下油锅而不死,且重返放生池,是菩萨慈悲显神通。塘蛟村之北,义湖山下高畈,有座年久的石板桥,桥由两条长丈余、宽两尺许青石横跨溪涧之上而成。如今桥身已没于灌木丛中,桥面也被钢筋混凝土覆盖而失去了原来的面目。桥岸良田数亩,稻香四溢,此为当年义湖庵庙产。义湖山下还有一座年久的单孔石拱古桥,不知建于哪朝哪代。古桥尚存,但已被荆棘所没而不能涉足。塘蛟村原有关帝庙一座,其建造和消亡年代均已无考。沈家宗祠位于沈家村西北,坐北朝南,建于明代。祠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被拆除改建大会堂。沈家宗祠右侧原有一眼古井,已被填。祠左有坐北朝南文昌阁,阁前建有坐东朝西通灵祖殿。这些历史建筑,如今皆已成了遗址。溪边村曾在村东南建有通灵殿,因其年久,通灵殿始建年代无考。村中老人回忆说,通灵殿坐南朝北,内供中国古代神话人物杨戬、方氏先人方储等像。杨戬像英武俊朗,头戴黑纱巾帻,身着淡黄袍配甲胄,凤眼威仪、显灵神通,能斩妖除恶,保百姓平安。方储,汉章帝夸其“有才!”通灵殿因年久失修成危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拆除,其横梁、立柱等构件被运往外地,从此无下落。溪边村曾经的绍义庵与通灵殿之间以一巷相隔。绍义庵前有三棵“糖籽树”,树大三人合抱,因其红色果子甜如糖,故名。1975年,溪边三个生产队建造三座仓库,糖籽树被伐,每个生产队分得一棵造仓库。绍义庵于2017年被拆除。通灵殿和绍义庵,如今唯有屋基尚存供后人凭吊。龙源不乏乐善好施者。明嘉靖年间,龙源沈家沈良辅在严州布店做伙计,因其忠厚老实、勤快能干,很快被老板赏识,不久便成了老板的乘龙快婿。某年端午,因龙溪水患,沈良辅回不了家,因此他便动起了“在家乡龙溪造桥”的念头。沈良辅在妻子的支持下,不久建成一座横跨长宁溪的石母堂桥(亦称龙溪桥)。光绪《建德县志》引万历《严州府志》所载:石母堂桥“在城西三十五里。嘉靖中,沈良辅建。”明万历年间,严州水患,府衙因济民,存放储备粮的五丰仓已是空空如也,知府心急如焚,于是贴安民告示,号召富户捐粮。从钱塘回乡的沈嵩得悉,“出谷百石”,独自填满了一座五丰仓。沈嵩乐善好施的事迹如风传颂,严州知府赠其“独填五丰仓,高义传四方”匾额以表彰。历史走进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掀起了一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运动。如今龙源村村干部叶建强依然珍藏着一幅摄于1951年7月16日“建德县乾潭区方家乡溪边村发土地证摄影留念”的历史照片。1951年夏,溪边村迎来了中共建德县委和梅城区委下派溪边村土地改革工作组一行。他们帮助溪边村成立了农民协会,村民方仁忠当选首任主席。工作组干部吃住在方仁忠家中,溪边村的土改工作胜利完成,贫下中农分到了土地,苦日子终于熬到了头,他们欢欣鼓舞,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当时梅城照相馆工作人员专程进村,二百多名手捧《土地证》的乡亲们兴高采烈的样子被载入史册。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党中央决定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当时的建德县三台乡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组织全乡青年积极报名参加志愿军。三台乡所属的溪边和塘蛟村方圣谦、方圣杰、方圣裔、方振和、方有财共五名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战,方圣谦等因作战英勇而立战功。2022年,龙源村最后一名志愿军老战士去世,他们舍生忘死保和平的英雄气概,将被后人永远铭记。[scode type="share" size=""]作者胡建文,来自今日建德[/s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