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市文联主编、杭州出版社出版的《永不磨灭的记忆》一书,已于2023年底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分为“艰苦奋斗”“精心管理”“科技创新”“改革发展”四个篇章,汇集收录了计划经济体制年代建德23家县属全民企业、26家县属集体企业,共65位厂长(经理)任职期间亲身经历的回忆文章,真实地记录了当年县属国有、集体工业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发展历程,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实证价值。

为更好地推动建德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扬老厂长身上体现出来的筚路蓝缕、奋力前行的创业精神,坚韧不拔、任劳任怨的吃苦精神,以厂为家、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与时俱进、乘势而上的改革精神,本报专门从书中选出13篇文章进行刊登,以飨读者。

1975年的新安江无线电厂收音机生产车间

1968年下半年,建德县委、县革委会,从县广播站等部门及县属企业,抽调王添思、李忠发、陈振兴、金文槎等人,开始筹建县五七无线电厂,厂址暂设在县机关财贸大楼(现市府2号楼)二、三层及机关会堂。县财政拨款17万元, 作为筹办资金。先后引进浙大毕业生、部队转业人员作为技术骨干,再从农村招收了部分青年。

1969年6月24日,建德县革委会决定,改县五七无线电厂为新安江无线电厂,系县属地方国营企业。我被任命为厂革委会主任(后改称厂长)。仅用3个月的时间,我们就完成了3000多台收音机的试产任务。1970年3月,厂址迁到现政法路(原县委党校校舍)。

我深知,企业要发展,技术和人才是关键。在县委的支持下,我们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继续从高校和部队引进人才,然后再把他们派出去学习。在上海无线电三厂的帮助下,我们生产出“风雷 501”型外差式收音机。这是我省第一台自行设计、自行开发生产的半导体收音机。该机体积小、外形好,用的是4节5号电池,受到市场欢迎,全年生产13300台,为新安江无线电厂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迎难而上 努力研发新产品

经过办厂初期的艰苦工作,全厂先后建立起金工、电化、准备、流水车间,设有钳工、冲压、模制、电镀、绕线、焊接、调试等20多 个工种和班组,成立技术设计、生产、供销、财会、厂办等科室,初 步具备专业生产收音机的能力。但是,“风雷501”型收音机用的是 4节5号电池,不仅耗电,音量也小,用户对此有意见。1971年初,厂里组织干部、技术员和工人代表,先外出学习,后回厂里开展“大会战”。“大会战”打响后,设计组技术人员立即分工,由张身龙、邓海丽负责试制中、高频部分电路,胡键、王春香负责低频和功放部分电路,最后由张身龙组合。经过上百次的试验,终于攻克技术难关,让“哑巴机”提高音量。

金工车间还开动脑筋,利用旧钢材,自己动手制造出一台夹板锤,解决锻压困难。接着又制造出小立铣床、锯床,解决缺乏设备的难题,保证模具的顺利加工。全厂上下一条心,不讲报酬,为一线奋战服务。那种工作氛围,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会战”,只花4个多月的时间,就制造出一款只用1节1号1.5伏电池的收音机。这种机型不仅音量大,体积也小,我们给它取名为“风雷605”。这是我厂半导体收音机设计上的一次突破,我厂也成为全国最早开发低电压半导体收音机的厂家。

1971年,是新安江无线电厂迅猛发展的一年。这一年,共生产“风雷501”“风雷605”等低电压半导体收音机4万台,产品首次出口越南。

1972年1月,为适应生产发展,县里又分配给我厂浙大等高校毕业生6人,加上已进厂的大专生共计21人,技术人员已占全厂职工的 16.5%,是县属企业技术人员比重最高的工厂之一。我们紧紧依靠这支技术力量,开发新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培养熟练工人。3月中旬,厂部安排两个小组,分别去成都无线电厂和成都766厂学习。回来立即成立仪器生产车间,当年就生产出TF-1调幅仪。

1972年4月7日至12日,全国第一次收音机会议在北京召开,我应邀出席,并在大会上发言。我主要介绍了全厂职工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研发新产品等几方面的经验。会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等领导接见我们。1972年5月14日的《人民日报》头版、16日的《浙江日报》头版相继刊登了这次会议的专题报道,报道还介绍了新安江无线电厂生产的半导体收音机具有“音量大、用电省”的特点。

根据市场要求,1972年下半年,我们又开发生产了一款二波段收音机。该机采用2节3伏电池,属全国首创,具有外观美、音质好、音量大、灵敏度高、波段稳定性好等特点,被定名为“603”型收音机。这款收音机在四机部收音机评比中获奖。后来,厂里对该机的外观作改进,提高美感度。这就是后来的“608”型和“608B”型等系列产品,也是新安江无线电厂的主打产品。

团结拼搏 产品开发出成果

1973年初,根据杭州国防工作办公室的要求,我厂开始试制小型 收音机。两个月后,样机设计定型,送杭州试展,受到杭州国防工办、杭州五交化等领导的好评。为尽快生产新产品,我厂再次展开“大会战”,各部门配合,仅用27天时间,就制造出整套机壳的模具。该机正式投产后,定名为“迎春牌731”。“7”是7只三极管,“3”是3伏 电压(2节1.5伏5号电池),“1”是一个波段。它的长、宽、高仅为3厘米、6 厘米、9厘米,小巧玲珑,外形美观,一手可握,是一款袖珍式收音机。当年10月,我突然接到省委办公厅何秘书的电话,说要我送50台迎春牌“731”收音机到杭州花家山宾馆。当时,浙江省委在那里召开全省地市委书记会议,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谭启龙拿着这款收音机,对所有参会的同志说:“这是我省第一台自己设计生产的超小型收音机……”会后,谭书记给每位地市委书记发了一台。

这一年,“迎春牌731”袖珍收音机被列为全国优秀半导体收音机,还登上了1973年的《无线电》杂志第4期的封底。1973年3月、1975年12月,“迎春牌731”袖珍收音机分别获得全国收音机评比外形第一名、整机性能第三名。

1974年,厂里利用废旧材料,自制配件,同时扩建两条流水生产线,生产能力成倍增强,月产量从2000台猛增到9000台。生产能力发展了,质量也得跟上。质检人员从元件、自制件开始进行严格检验,每一台收音机都按部颁标准严格出厂。经四机部批准同意,新安江无线电厂生产的“迎春731”“风雷605-2”“608B” 三种型号半导体收音机,统一改成“红灯”牌出口。到1974年底,共生产“603”“605”“605-2”“731”“604”“608”等六种型号产品96200台,产量比1970年增长6.2倍,工业总产值完成811.5万元,比1970年增长12.5倍,企业利润完成22万多元,比1970年增长10倍,单机成本下降73%,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均同步增长。本厂产品不仅销售全国20多个省市,而且“605-2”“731”“608B”三种型号产品还远销中国香港、加拿大等境外市场。

奋发图强 企业出现新面貌

1975年6月30日,我厂的四条手工生产线全部改造成半自动流水生产线,金工、电镀等设备也得到很大提升。完成各类收音机生产13.02万台,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千万元,达到1076万元。

1976年1月16日,四机部向全国征集出国展品,本厂的“731”型、“605-2”型两种收音机入选,先后在罗马尼亚、巴西、东德、法国、日本、加拿大、美国等22个国家的展览会(博览会)上展出,均获好评。

为适应广大农村需要,1976年,本厂新设计开发“迎春牌791”小台式收音机。它采用的是大音量4吋喇叭、1号电池,体积小于“三五” 牌台钟。既能收音,又可作装饰品,很受山区、牧区群众欢迎。其外表用的是木壳,因而也扶持了莲花、长宁等乡的几个村办木壳加工厂。 同时整合电镀工艺,扶持创办邓家电镀厂等,支援农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工厂被评为建德县、杭州市、浙江省的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成为全县的“明星”企业。

1977年,是我厂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全面建成大庆式企业的一年。这一年的7月,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铁瑛带领,赴大庆参观考察,我有幸被邀。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受教育,决心把大庆精神带回厂,在全厂进一步掀起学大庆的新高潮。

经过努力,我厂又试制成功一款新产品——二波段、交直流两用小台式“XT1”型收音机。该机音量大、音质好、外观美,深受群众欢迎,先后生产几万台。

1978年2月,建德县召开工业学大庆代表大会,新安江无线电厂被评为全县工业学大庆红旗单位。我代表全厂在大会上作典型发言,时任县委书记朱怀兴给本厂颁发锦旗。同年3月2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铁瑛来厂视察。铁书记鼓励我们,要继续努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收音机,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再立新功。

在铁书记的鼓舞下,我们放手发动职工,大搞技术革新。装配车间建成一条半自动焊接装配线,投产后,日焊接量达到280台,比手工操作提高40%;金工车间试制成功面板滚花机,日产比原冲孔操作增加3倍;电化车间试制成功半自动电镀线,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新安江无线电厂自建成以来,年年完成国家计划,新产品不断涌现,产量、产值、利润也都稳步上升,多次被评为省、杭州市、县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1978年上半年,新安江无线电厂完成“605-2”“714”“605-3”等型号收音机85500台,完成“TF-1”型调幅度仪器50台。

我是1969年3月进厂的,到1978年9月,前后在新安江无线电厂工作近十个年头。我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与全厂职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全厂职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办好企业、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的家国情怀,让我感动至极。

可以这样说,在新安江无线电厂工作的近十年,是我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

(作者胡兆荣曾任原新安江无线电厂革委会主任)

最后修改:2024 年 01 月 30 日
看到这里了,文章有用?请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