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年味似乎愈来愈淡了。于我辈而言,年龄越大,却越发怀念儿时过年的往事。

请输入图片描述

过年办年货,那是一件顶顶要紧的大事。吃的、穿的、戴的、嬉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洋的、土的,各种各样,五花八门。或现成买的,如馒头鞭炮、油盐酱醋、拜年礼品等;或自家种的、养的,也要作一些加工处理的准备,如舂年糕、做红曲酒、炸油豆腐等,统名之曰“年货”。尽管后来商品经济发达,但农村人家还是喜欢自己动手操办,既节约成本,又适合自己口味,还增加生活乐趣。父母做主角,家家户户做冻米糖、杀阉鸡、宰老鸭,还要做几作盐卤豆腐。父亲左手拎着一只咯咯啼叫着的阉鸡,右手握着一把磨得飞快的薄刀,眼疾手快,倏忽间,蹦跳了几下之后,阉鸡便悄无声息了。母亲从灶间端出冒着热气腾腾的温开水,将阉鸡往水桶里一浸,然后便开始拔毛。我和妹妹在一旁等待着,她会挑选一些长长的鸡毛,用来扎毽子;我则将余下的鸡毛用稻草一捆,等待鸡毛换糖的人来收购,用它换取凉糖或钓鱼线之类。最热闹的是抓鱼和杀年猪了。鱼塘养鱼,年底抽干水塘抓一次鱼,荷花塘四周观者如云。那时是生产队,鱼抓上来了,铺成一地,然后按顺序由会计按人口论斤两分给农户。平时不杀猪,过年杀一头,趁杀猪之日,父亲叫来亲朋好友聚一餐,喝红曲酒,吃红烧肉,品尝新鲜的猪血豆腐。于是,炊烟袅袅,人声喧哗,整个村庄充满着忙碌、祥和与喜悦。犹记得,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父亲挑着洋萝担,我跟在后面来到供销社,到副食品商店一一采购,火柴蜡烛、红纸红糖、酱油糕饼,精心挑选,按人头分得几包香烟,兴奋得喜上眉梢。

干干净净迎新年,过年将至,家家户户都要搞一番卫生,谓之“掸尘”。“尘”与“陈”谐音,扫尘有“除陈布新”之涵义,其用意是要把秽气、晦气、穷气统统一扫而尽。据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载,其时“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选个天晴日子,父亲穿上蓑衣,戴着笠帽,手持大竹竿,竹竿顶端扎一团毛竹丝,将整个房子上上下下仔仔细细地打扫一遍。拆洗被褥,清理庭院,掸拂蛛网,就连八仙桌、碗庎橱、面盆架也一同搬到院子里或者水塘边,捋起袖子开始清洗。那一天,整个荷花塘边热热闹闹,一片繁忙景象。

过年要贴喜庆的红门对,那一日,父亲吩咐由我负责。我端着一碗麦糊,手持春联,到处张贴。屋门、堂前、屋柱、灶头、谷橱、风车、猪栏头等,都要贴上春联、斗方或吉语红纸条,农具上也少不了,甚至在秤杆两端也糊上红纸。对联往往有针对性,如双扇大门贴长联,小门贴“福”或“春”字的斗方,谷橱写“五谷丰登”,猪栏写“六畜兴旺”等。贴春联、挂年画、糊窗花、挂灯笼,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祭灶揭开了春节的序幕,也叫做“过小年”。不知什么原因,我的老家过小年是在腊月二十五这一天。民间认为灶王爷此日要上天“述职”,报告主人家一年的功过是非,故不可怠慢。祭灶这日,父亲把灶王爷像贴到灶王龛中央,两边贴上“上天呈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小对联,横批上书“东厨司命”,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保佑全家平安。吃晚饭之前,父亲在灶头摆上一碗甜汤圆之类的供品,说是让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时多多说家里的好话。老家时兴这天晚上吃咸汤团,我曾经专门写过《老家的汤团》一文,其中有详细的描述。

该到谢年的日子了,谢年又称“祝福”“送年”,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家人,老家都安排在廿九夜,也就是过年的前一天傍晚。谢年仪式十分神圣,父亲非常重视,显得极其严肃。八仙桌上端放香炉、蜡烛台,等大锅里的猪头和阉鸡烀熟后,父亲将它们摆在桌上,猪嘴里衔一猪尾巴,意为献上全猪虔诚恭敬,另有小酒、馒头、发糕、豆腐、米饭之类的供品呈前,之后还有一整套固定的礼拜程序,均由父亲一人操作。待父亲开始叩拜时,我和妹妹站在一边,也好奇地模仿着父亲的动作,却又常常会莫名其妙地抿嘴暗笑。在谢年民俗的底蕴里,演绎了父亲一代人对天、地和祖宗的敬重,对太平盛世的期望。

春节的高潮终于到来,那就是除夕,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之意,我们老家叫“三十夜”,是过大年、辞旧岁的最隆重的夜晚,也是母亲最忙碌的一天。从前生活艰难,日子清苦,年夜饭多以鱼肉、猪肉和豆制品为主原料,如白切鸡、红烧肉、红烧鱼块、猪脚炖黄豆、肉圆、素鹅(也叫烧鹅,一种用豆腐皮包成的素菜)、油豆腐、络笋、青菜豆腐等,但必须凑满十个菜以上,意味着十全十美。正式吃年夜饭前,先陈列供品,点上蜡烛,敬香叩拜。随后关好大门,一家人团坐在八仙桌吃年夜饭。家人悉数到场,大哥那时在南京当兵,实在无法回家,但母亲一定会为他在桌上留个位置,放一副碗筷,表示全家团圆。吃饭时,不能大声喧哗,不能说“不好吃”“太难看”之类,更不能说“死”“没”等不吉利的话语。为防止我们说漏嘴,母亲事先用手纸悄悄地突然为我们揩一下嘴,说是“揩屁股”,以示童言无忌,犹如放屁,不必当真。某人即使先吃完,中途也不能离开座位;吃完了,父母亲宣布晚餐结束,方可离席。

吃完年夜饭,最让我和妹妹期待的时刻到了,那就是父亲要给我们分压岁钱。几天前,父亲早就跑到信用社柜台换来簇新的二十元、五十元的钞票,这时,他将新钞票用红纸包好,先对我们一番教育,过去叫“封口”,然后递给红包。我和妹妹拿到红包后,兴奋地躲到一边,急急忙忙地打开红纸包,比一比红包的大小。除夕晚上,家里会换上大灯泡,堂前、灶前,楼上、楼下,家中所有房间包括猪栏屋,灯火通明,不让熄灯。我们一家围坐炉旁守岁,一边吃糖果、糕点、瓜子,一边谈论家事天下事,海阔天空,共叙天伦,通宵达旦。还记得那一年,吃完年夜饭后,我出门到荷花塘边去找小伙伴玩,这时村里一位姓蒋的会计拎着一只四两篮,篮里放着一些圆饼,走到大家面前,一人一只,分给我们。我不知其味,猛吃了一大口,却哪里咽得下去?他最后才告诉我们说这是糠饼,叫忆苦思甜。

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第一天。是日,父亲早起,从不做饭的他破例给全家做起五更(早餐),食物有面条、年糕、汤团或肉粽等。食毕,全家大大小小一起上坟祭祖,点香焚纸,燃放鞭炮,向祖宗拜年。这天,在我们杨家大院,最是热闹,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都换上新衣、戴着新帽、穿上新鞋,来到院子里,大家展示着漂亮的衣裳,说着吉祥的话,恭贺新春。这一天,我们按惯例不外出拜年,凡挑水、晒衣、动土、种花、洗澡、切菜均忌之,即使蔗皮果壳、鞭炮碎片满地也不打扫,父母亲也不让倒垃圾,说会破财、扫走运气。

从初二开始,我们开始安排拜年。娘舅为大,父亲说“初一初二必须拜娘舅”,然后去姑妈家、阿姨家,一家一家地串门,一家一家地吃饭,马不停蹄,即便下雨下雪天也安排出门,不能闲着。拜年自然要带上礼品,多为水果、糕饼类,如荔枝、桂圆、鸡子糕、芙蓉糕、连环糕、麻酥糖、糖(京)枣等。

拜年结束了,然后是热热闹闹的元宵节。过完这一天,年味渐渐消失,年才算真正地结束,开始新一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杨吉元

最后修改:2025 年 02 月 08 日
看到这里了,文章有用?请点个赞